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 ~ 揭穿投資界精心策劃的漫天大謊

除了不可違反善良風俗之外,閒聊、八卦都可以在這PO文章閒聊。
貼貓圖或秀愛貓也貼這裡。
不知道貼哪裡也可以貼這裡。 也可以發問任何狗狗貓貓的問題
發文不貼圖,此風不可長。

版主: Faye大薇拔

回覆文章
brucehsu
會跑會跳
文章: 77
註冊時間: 2009-05-06, 00:40
聯繫:

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 ~ 揭穿投資界精心策劃的漫天大謊

文章 brucehsu »

手續費 ' 保管費 ..... ㄚ里不搭....什麼一堆狗屁費用....用力收.

倒了.....干我基金經理人 ' 基金公司 屁事.....再募就有人.....

來喔....來喔....免手續費的新基金又來喽........是低點了.....逢低買進喔..........快來買喔....要買要快.....就快買不到了..........怎麼聽起來好熟悉 ?! ..............ccccc

所以 基金 比股票 安全 ?! 我從不如此認為 !!!!!!!!

基金經理人不喜歡他(巴菲特)

甲、基金經理人最拿手的本事是,集資進行所謂的「分散風險」策略,然後每年坐享其成,收取1%的管理費。

乙、巴菲特很反對這種「分散風險」的作法,他認為,當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事時,那才是風險。

丙、基金經理人是「你賺錢我也賺錢,你虧錢我也同樣賺錢」

~~~~~~~~~~~~~~~~~~~~~~~~~~~~~~~~~~~~~~~~~~~~~~~~~~~~~~~~~~~~~~~~~~~~~~~~~~~~~
Risk comes from not knowing what you’re doing.
Warren Buffett
風險來自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華倫 巴菲特

You're right not because others agree with you, but because your facts are right.
Warren Buffett
你是對的,不因其他人同意你的看法,而是你掌握的事實是對的。
華倫 巴菲特
~~~~~~~~~~~~~~~~~~~~~~~~~~~~~~~~~~~~~~~~~~~~~~~~~~~~~~~~~~~~~~~~~~~~~~~~~~~~~
bruce

[部分轉載綠角 感謝原作者]

作者Michael Edesess,是美國西北大學理論數學博士,離開校園後,投身金融工作。在之中,發現了整個投資世界都建立在一個謊言上,就是”付出高額費用給金融界人士是值得。”

英文書名,”The Big Investment Lie” http://astore.amazon.com/greesfinafoot- ... 93-5607131,所指的謊言就是這點。而中文書名,所謂怕投資人發現的真相就是,”這些付出的費用,都是在浪費錢。”

說在前面。假如你看過綠角部落格的核心概念文章,你可能會覺得這本書,都在說一樣的東西。可是,我還是覺得這本書很好看。因為,他有一些更有趣、更深入的說法。讓人讀後,仍覺得頗有收獲。

書一開頭,就講到Beardstown Ladies的故事。

這些Ladies是一群居住在伊利諾州Beardstown純樸老實的老婦人。1983年她們自發組成了一個投資俱樂部。在1993,俱樂部創始人之一,使用購買來的會計軟體,計算後發現,她們從1984到1993,拿到了23.4%的年化報酬。而同時期的標普500報酬是14.9%。

長期超乎指數的報酬,吸引了美國媒體的注意。她們的故事受到廣泛報導,出版社幫她們出了暢銷書籍The Beardstown Ladies' Common-Sense Investment Guide,她們旅行全美,到處演說,吸引為數龐大的聽眾。

到了1998,一個存疑的記者深入發掘之後發現,這些Ladies,1984到1993的實際報酬是9.1%。其實是遠遜指數的14.9%。當初算出來的23.4%是最後兩年,也就是1992和1993的年化報酬。錯誤起因,在於對軟體的不瞭解。

這在美國是個眾所皆知的故事。我看過的英文理財書籍中,也看到過幾次。不過之前看的書中,引述這個故事的重點,大多放在,很多投資人,根本沒有正確計算自己投資報酬率的能力。人很容易記得自己的得意之作,忘掉痛苦的損失。自以為賺了多少,其實從沒仔細算過。連落在指數後面都不知道。這的確是種通病,也是個重點。但這本寫得更妙。

作者說,這些Ladies太老實了。假如她們世故一點,狡猾一些,日子就好過多了。最後兩年,二十幾趴的報酬很好啊。就著重宣傳好成績的時候,還是會有很多投資人相信她們是專家。長期報酬不如指數?這豈只是Ladies的問題。輸指數的基金,到處都是。這些經理人,仍是西裝筆挺,安居高位,樂享高薪。你可曾看他們臉紅過?

當Beardstown Ladies因實情不如指數,黯然下臺之時。那些不如指數的資產管理、財富顧問業者,仍在大力推銷他們的產品。何以如此?全靠大謊言支持。靠交錢給專家,他們可以幫你賺更多錢這個謊言。

而這個謊言是如何維持的呢?作者有絕佳解說。他說,靠眾口鑠金。財富管理業者、顧問,全都口徑一致。

當你生了某個疾病,看了十家醫院,十個醫師都說要開刀。你會想,那應該錯不了。開刀就是正途。當你想投資,見了十個投資顧問,全都跟你說要挑績效好的基金,買他們的建議,不要太重視成本。你會想,那應該錯不了。重視績效,忽略成本,應該就是投資正途。假如你相信這套,那麼歡迎來到投資世界,你正走在讓金融業發大財的正途之上。

實際情況,不就是這樣嗎?這不就是我們身處的投資環境嗎?

作者學理論數學出身,常在講道理時,引經據典。不過穿插他在金融界的親身經歷,頗有調合之效。讀起來不會有生硬之感。

另一個精彩論點,在於主動型經理人與共產主義的類比。

我是第二次看到這種說法。第一次看到這個論點是在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的網頁中,一篇 Rex Sinquefield的文章。不過我覺得這本書的說法比較精采。

作者先提到經濟學家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的論述。他說,市場是一個溝通消息,形成價格的良好機制。對於經濟體運作所必要的每個小環節,散布在整個社會中。有人知道某些消息,有人知道其它消息,有人有某種需求,有人有其它需求。市場讓這些零碎的訊息,這些龐雜的資料,有個統合的反應平台。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一。

但共產主義相信,經濟行為當由中央控管。他們成立一龐大的官僚系統,取代市場,來決定油、麵粉、手錶、原子筆、雞蛋等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但因為一個官僚系統,不可能確切掌握藏於整個社會中的所有訊息片段,結果就是無法訂出合宜的價格。造成某些物資過剩,某些缺乏,形成排隊等沒有效率的狀況。最後整個經濟將無法動彈。

這和主動型基金有什麼相似之處呢?

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目標在打敗指數。他們進行研究之後,再運算一番,藉由所謂分析師的協助,算出他們認為某支股票的”合理價格”。假如市價低於合理價,那就可以買進。這些人,和共產黨一樣,他們認為,由市場決定價格是不行的。由他們這一群專家算出來的價格,會比市場統整千萬條資訊之後所得的價格來得準確。所以,他們自認為可以凌駕市場之上,打敗市場。

共產黨的經濟理論,已在現實世界驗証過了。主動型經理的實際成績,也在投資界實現過了。相同的是,它們都被市場打敗了。前者,已為民眾所離棄。後者,卻仍為許多投資人所擁抱。因為,投資人相信大謊言。那個多付出費用,就可以從報酬中回收的謊言。當初共產黨的書記與宣傳機器,真應該跟資本世界裡的金融業者多學學才是。

金融界的收費,就是用這種總資產內扣的方式, 慢慢的把你的資產,轉到他們名下。
如何將別人的資產轉到自己名下(License to Steal)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 ... steal.html

作者對避險基金的收費提出嚴厲抨擊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 ... 賺了分20%給經理人,賠了算投資人的玩意,根本是不公平的遊戲。作者引用實際研究數字,打破一般人以為避險基金可有高報酬的迷思。因為避險基金不僅有Survivorship bias又有Backfill Bias,所以,表面上看起來的成績,會比實際上好非常多。

不要弄錯,避險基金是為經理人帶來高報酬,不是為投資人帶來高報酬。書中還分析索羅斯的個人資產成長。你會驚訝的發現,他有錢,不是因為他的基金替投資人和自己賺了很多錢,是因為他向投資人收了很多錢。

這種剝削投資人,成就自己的人,居然被財經媒體奉為”大師”。其實,媒體根本是共犯。真正值得尊敬的金融業者,是像Vanguard集團創辦人柏格先生這種,以超低廉的收費,讓投資人獲取他們應有的一份報酬的人。在同業大賺其錢時,他執著於這個使命,努力的替投資人帶來正確的投資觀念。這才是真正的高貴!

作者以一整章的篇幅,用一個菸草王國的故事來比擬投資界。比喻得相當好,值得一看。重點就是,這些不同廠牌的香菸業者,他們每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找出一群抽他們的煙,而且肺癌發生率還比沒抽煙的人低的族群,然後大為宣傳,說吸煙可以防癌。

這就是主動型基金業的宣傳模式。他們總是可以找出,勝過指數的主動型基金,然後廣為宣傳。在整體主動投資報酬,必遜於市場平均的鐵律下,無恥的號稱或暗示主動型基金可以打敗市場。

主動型基金可以打敗市場,吸煙可以防肺癌,你相信那個?

整體吸煙的人,肺癌發生率就是比較高。全體主動投資人,報酬率就是低於市場平均。找出其中的幸運少數加以宣傳,而忽略整體觀。這就是當今的資產管理業者。

寫得實在太好了。其實故事中的比喻不僅於此,有興趣的讀者,應直接閱讀此書。

近來許多行為財金學的研究,發現市場上的異常,成為被用來指稱為市場不具效率的證據。作者引述效率市場大師Eugene Fama的Market Efficiency, Long-Term Returns and Behavioral Finance一文中的論點。這些異常,可分為兩大類,投資人的過度反應和過少反應。而因為有時發生過度,有時發生過少,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是過度,什麼時候會是過少,所以仍不背離效率市場。

看到書中出現引用自這篇文章的論點,其實綠角有點興奮。因為,最近剛好在看這篇文章。這是篇可以免費下載的文章。強力建議想通盤瞭解這些異常是否能否決效率市場的朋友,直接閱讀原文。但我必需說,這篇文章還蠻硬的。要多嚼幾下,不然難以消化。

假如把支持效率市場,與不支持效率市場的人分成兩個陣營。不支持的陣營,手中的證據有這許許多多的異常。支持的人,手中則只有一個證據,就是主動型基金無法打敗市場。誰贏?

簡單的說,就證據強度來看。那許許多多的異常,就像許許多多的刀、劍、槍、矛。而主動型基金無法打敗市場的證據,是一顆原子彈。那些整天手持刀劍耀武揚威的人,很多都不知道他們面對怎樣的敵人。

否決主動管理的最強力證據,就來自主動型經理人自身。他們怨不得別人。假如經由研究後,可以抓到那麼多的市場異常,而且是扣除成本後可以獲利的。那麼,有著專業研究團隊的基金公司,為什麼沒辦法研究出異常,不要公布,然後替自己帶來持續的超額報酬。答案是,他們就是辦不到。這些專業人士都辦不到了,許許多多散戶還相信市場內有可供利用的無效率點,奮勇投入。真是有手握長槍,萬夫莫敵之勇。可惜在原子彈面前,真是魯莽的可以啊!

作者書中也提到財金學界的墮落。許多財金學的教授,因為被資產管理業者請去當合夥人或基金董事,變成利益團體內的一員,收受遠高於教職薪水的龐大利潤,因而噤聲不談,不再宣傳正確的投資理念。看來我在分裂的世界一文中的二分法,過於簡單。金融業界,也有像Mr. Bogle這種為投資人戮力以赴的人,財金學界,也有整天不知所云的人啊!

一個小缺點。書中有些專有名詞直接跳出來,沒有太多的解釋。像Directed brokerage、Soft Dollar Arrangements和避險基金的Backfill bias。這每一個詞,其實就可以寫好幾段落的文章來解釋。我覺得對不知道其涵意的讀者,會形成一些閱讀障礙。

這本書翻譯得相當通暢,讀起來很順。除了譯者功力居首功之外,相信英文原文本身應也是相當流暢。

總結來說,這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整體內容著重在觀念方面,較少實際操作的論述。但觀念才是最重要的。假如投資人無法看破整體金融界所撒下的瞞天騙局,那終將很晚、並且很悲慘的體悟到,能靠基金致富的,原來不是投資人,而是賣基金和管基金的人啊。


內容簡介

揭穿投資界精心策劃的漫天大謊

  整個投資顧問和管理產業建立在「專業顧問絕對能恆久幫你創造更高投資報酬率」的欺詐基礎上。這個產業以精心策劃、巧妙修飾、帶有「華爾街風味」和包裝著「麥迪遜大道」外衣的奸巧手段,向大眾推銷這個漫天大謊,而且這個謊言的效果竟然異常好!不過,本書揭發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這些賺大錢的投資專家之所以那麼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幫客戶創造較高投資報酬率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們有辦法向客戶剝削驚人的高額費用。

  本書作者透過一些引人入勝且時而幽默的單一例證來說明他的觀察,同時也簡單解釋了各種投資理論與科學事證,讓投資人瞭解自己究竟被「投資界的漫天大謊」騙得有多慘。他認為這整個產業根本是由許多銷售大師所組成,他也進一步說明這些「專家」如何向毫無戒心的消費者推銷他們精心策劃的扭曲事實,讓這些消費者漸漸上鉤,直到完全沈溺在他們所編造的謊言裡為止;而專家們則透過這些欺詐行為,一年向消費者壓榨高達2000億美元的費用。接下來,他又把焦點轉向這個產業毫無用處的投資建議真實隱含成本。他認為只要能依循一個保守的策略,穩健的散戶投資人就能賺取比被「投資界的漫天大謊」所蒙蔽的投資人高40%到100%以上的利潤。

  坊間關於投資理財的書籍和報導相當多元,有強調輕鬆上手的實作面,也有重技術分析的策略面,但許多由投資理財專家或機構所出版的書籍,基本上是幫助作者本身、作者所從事的投資理財產業或所服務的公司賺錢,書中所謂的「投資理財之道」,其實只是「行銷說詞」,並不是一般投資人最佳的累積財富之道,最終成為有錢人的,是我們的投資理財顧問,而不是我們。本書提出十大簡單而有效的投資原則,幫助占職場人口70%的「職場三低族」聰明理財,輕鬆變成有錢人。

作者簡介
麥可.艾德賽斯(Michael Edesess)

  現任知名非營利機構美國國際發展企業(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USA)董事長,擁有數學博士學位,也是位受敬重的經濟學家,曾在多家機構投資人擔任獨立顧問,也是洛克伍德金融集團(Lockwood Financial Group)的共同創辦人,並擔任該集團的首席經濟學家,直到該集團於2002年9月以2億美元出售給紐約銀行為止。


top

  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揭發我在職涯和生涯中親身經歷、目睹的兩股邪惡趨勢。多年來,這個趨勢不斷發展、壯大,近幾年的走向甚至更加惡質化。

  我一方面眼睜睜看著我熟識的個別投資人(甚至機構投資人),傻楞楞的雙手捧著錢交給一些收費高得離譜的投資顧問與基金經理人,另一方面,卻又親眼目睹這些顧問和基金經理人一再琢磨修飾、美化他們的銷售說辭(為了欺騙投資人與保障自身收入);我明知這些銷售說辭根本完全沒有道理可言。這些所謂的「投資專業人士」只在乎他們的銷售說辭是否聽起來夠吸引人,能否讓他們自己賺錢。

  過去幾年,這些現象持續惡化,我個人對他們的感受也愈來愈糟。現在,有經驗的投資顧問和基金經理人的收費,甚至變得更加高不可攀。各個收入階層(低收入、中收入及高收入)的投資人,持續將他們的財富以一種毫無生產力的模式,流向這些「超富者」的口袋。這個趨勢不僅未曾衰減,反而變得更加強大,甚至演變成一股洪流。

  這些精心巧飾的銷售說辭和廣告造勢活動,全都是為了掩蓋我所謂的「投資界的漫天大謊」。為了和這些惡質勢力對抗,本書確實有存在必要。不過,光靠這本書並不夠,必須能引起更多回響、更多新聞和媒體的報導,直到公開大眾了解多數「投資專業協助」不管看起來多有幫助,其實反而有害財務健康。大眾一定要知道這個事實,這就像每個人都知道抽菸有害身體健康一樣。

  只要是受過一般程度的教育,略懂投資皮毛的人都能看得懂這本書。雖然本書假設讀者對股票、債券、資產、證券和投資報酬率等名詞已有基本了解,不過,還是會提供一份解釋專有名詞意義的詞彙表。這本書不僅寫給對投資有興趣的人,也寫給關心自己的財務前景和負責監督基金的人。

  我的書不僅是寫給小散戶,也寫給有資格投資避險基金的有錢投資人;這本書既為散戶而寫,也為機構投資人而寫,也就是負責管理退休基金和捐贈資金的人。甚至要寫給那些只透過公司退休基金累積退休金的員工,因為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公司退休基金是怎麼隨便將他們的錢揮霍在一些貴得不合理的投資服務上。

  讀者將從本書吸收到非常重要的實務資訊。首先,他們將發現所謂的專業投資協助不僅無用,甚至糟糕至極。第二,他們將了解,儘管投資業界刻意把投資搞得很複雜,但其實最有利的投資策略其實非常簡單。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是說明專業投資顧問和管理成本有多高(遠超乎你的想像)。第二部是說明為何這些專業顧問和管理服務其實毫無價值可言;我也將說明一些諾貝爾得獎理論,這些理論證明最好的投資策略就是完全迴避所謂的專家。第三部將說明專業顧問和管理產業利用什麼方式向你推銷。另外,這部分內容也將解釋避險基金用什麼方式向有錢人推銷基金,以及一般資金管理和避險基金管理公司用什麼方式向機構投資人推銷(而成本卻是由退休人士、營利事業股東或非營利事業的捐贈者支付)。

  最後,本書的結論將告訴你,只要遵守一些簡單的投資原則,並將投資組合的適當比重投入一些經過嚴格精選但成本極低、現成可取得且精密規劃的投資模組,一定可以創造最理想的財富成長率。

請告訴我,這是真實的世界嗎?

  這是多年前的故事,當時我還年輕。1971年春天,即將取得抽象數學(即純數學)博士學位的我,正在考慮畢業後要找什麼類型的工作。

  一般的純數學博士幾乎都立志成為教授,不過,我並不想這麼做。我想要真的去運用數學,不想教數學。一直以來,我深受科學和科技吸引,因此,我希望將數學運用到這些領域,並成為頂尖高手。

  不過,我的計畫因越戰開打而受阻。在剛開戰前幾年,我召集了一些反戰會議。當時戰火正熾,每個科學或科技相關企業似乎都完全投入戰爭事務,幾乎所有大公司和實驗室都沒閒著,努力研究或製造軍備、脫葉劑等的零組件。對完全不認同這場戰爭的我來說,這些原本令人醉心且高挑戰性的職業已經遭到污染。

  後來,有個校友告訴我,他聽說芝加哥(我當時住在那裡)有家券商〔A.G.貝克證券(A.G. Becker & Company)〕,「正在進行一些和數學有關的計畫」。

  於是,我到這家公司面試,也順利謀得一個職位。我當時暗自忖度,我一點都不懂股票市場,甚至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不過,反正我可以學習。再者,我認為我應該可以輕鬆利用我的數學知識來致富,這有什麼難的?我那麼聰明,一定知道怎麼在股票市場賺錢。

  當時我並沒有想到後來會遇到那麼多和我抱持相同看法的人,但我們的想法其實全錯了。

  頂著西北大學純數學博士光環的我,在1971年7月到貝克證券報到。開始上班不久後,上司拿了一堆書讓我讀,那是一些和股票市場理論有關的書。當時我是全公司唯一的數學博士,所以很快就成為公司的首席理論師。公司指派我和芝加哥大學一位年輕的助理教授麥倫.史戈斯(Myron Scholes,後來因Black-Scholes選擇權定價模型而一舉成名)合作,當時貝克公司聘請他擔任顧問。另外,公司也派我去參加許多和計量財務學有關的座談會,我和很多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齊肩並坐,共同討論這些主題。

  但才過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我就發現情況好像有些不對勁。雖然學術上的發現既清晰且無可否認,但我們公司甚至整個產業卻對這些發現視而不見。

  這就好比儘管理論物理學家早知熱力學定律的存在,但工程師卻還是繼續將時間和大量成本消耗在永動機器的建構上一樣。

  證據顯示,專業投資人根本無法打敗市場平均績效。專業投資人對股票價格的預測甚至不比計程車司機的預測更精確。

  一位名為麥可.詹森(Michael Jensen)的年輕教授曾在1968年的《財務期刊》(Journal of Finance)上發表一份研究成果,這份研究的結果顯示,專業基金經理人管理的共同基金績效並未能超越市場指數,這份研究的結論是:

  以上有關共同基金績效的討論不僅證明這些……一般而言共同基金無法精確預測證券的價格,故無法超越「買進且長期持有策略」,也沒有明顯證據可證明任何一檔基金的績效能大幅超越完全隨機機會下的期望報酬。

  學術模型顯示,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下,股價將呈現隨機且無法預測的變動模式。自此以後,也有很多人進行和詹森類似的研究,結果一再顯示詹森的結論是正確的。

  當時的貝克公司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免稅投資基金資料庫,包括退休基金、基金會基金和捐贈基金。當中有些基金屬企業監督,有些是由州與地方自治政府、政府機關和工會所監督。有些基金的規模相當龐大,以當今的標準來計算,其資產價值大約值數百億美元。貝克公司的專利資料庫是當時最大的專業管理型基金資料庫。

  我有權使用這個資料庫,也知道如何設計電腦程式。所以,我利用這項資料來印證那些學術研究的結論。當然,這些研究的結論一點都沒錯。我們公司資料庫裡的股票投資組合,全都未能打敗「單純買進整個市場組合」的策略。此外,這些投資組合的行為模式不僅無法預測,也呈現隨機波動的模式,所以根本無法事先看出哪個投資組合的績效有可能在任何一個特定年度超越市場表現。

  儘管事實證明打敗市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我們公司所有業務,甚至整個所屬產業,都將目標鎖定在「打敗市場」這個目標上。銷售這些資訊(貝克公司的業務就是銷售大量資訊)的推銷詞暗示,擁有這項資訊的人將比較有機會打敗市場。

  公司方面也未曾讓業務人員(領的薪水比其他人更高,擁有比其他人更高的頭銜)知道是否真的有可能打敗市場,只告訴他們要如何推銷產品。

  貝克公司當時的產品是一大本密布基金績效統計數字的書,這些書主要銷售給基金的贊助者和基金經理人。不管你信不信,這本書在1971年的售價高達2萬至3萬美元之譜。售價之所以能訂得這麼高,主要是因為「內定經紀」(directed brokerage)或「軟元」(soft dollar)等行業慣例使然,我將在第二章進一步討論這些內容。

  一本書價值2萬美元!當時這樣一筆錢可用來支付一個一流大學的學生整整4年的食宿學費,而且還綽綽有餘。以這本書為例的目的,只是要讓你們了解業界酬庸的金額和水準究竟有多高而已。

  高薪的誘惑促使業務人員利用巴夫洛夫式的實驗流程來發展他們的銷售說辭,也就是說,他們以「試誤法」來尋找有利於推銷產品的說辭。這就好比科學流程創造一種假說,並以現實情況來測試假設的真實性。而銷售流程則是創造一種說辭,再根據市場現實來測試哪些說辭比較容易為客戶所接受;在這當中,現實情況(也就是真實面)並非必要考量。

  我認識一個業務人員,他總能長篇大論的談論一些聽起來很專業的語言。他說話時習慣頻頻用手肘頂著別人的肋骨,而且用他的雪茄接觸到嘴巴的那一端去撥弄對方的領帶。其實他的談話內容完全沒有意義,但他卻有辦法賣掉很多貝克公司的書,最後還成為業務經理(當時公司稱這些業務人員為「顧問」,但他們其實只是業務員)。

  於是,我很快就了解到這整個產業只重視哪些東西能賣錢,根本不在乎事實。對一個數學家來說,這是個很令人難以接受的領悟,因為我過去的學習和努力完全是以尋找真相為目標,畢竟一個數學論證是否能「賣錢」並不重要。

  總之,當時的我就像一條離開水的魚,整個公司甚至整個產業都不關心真相,我完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不過,我後來想,也許這就是商業,因為即使連學者都不認為學術環境(尤其是類似純數學這種與世隔絕的領域)等於真實世界。商業才是真實世界,而我活在這個商業環境裡,在商就得言商;想通後,我決定儘量試著去融入這個環境。

「儘量融入」的意思就是:

.和潮流對抗,私底下還是要了解產品的真相,但卻儘量不要傷害到公司的銷售額。

.認同商業語言只不過是一種代碼,雖然這些代碼聽起來好像完全扭曲事實,但它其實是一種歐威爾式(Orwellian)翻譯,產業裡的每個人都了解這些翻譯的意思,也能正確解讀這些語言的意義。

.屈服於犬儒主義的淫威,鄙視消費者〔如同麥可.路易斯在《老千騙局》(Liar’s Poker)一書裡所做的結論:「顧客是我們的犧牲品」〕,或認定他們愚蠢至極,所以,唯一能幫助他們的方式,就是要說一些簡單的謊言。

  另一個選擇方案是離開這個行業。在往後的職業生涯中,我有時離開這個行業,有時又回到這個行業,不過,還是盡力和潮流對抗。

  離開這個行業意味必須接受遠低於先前的薪酬水準。有幾年的時間,我在科羅拉多州的一個研究機構從事有關可再生能源的工作。不過在1980年代初期,原油嚴重供過於求導致這個替代方案遇到瓶頸,我只好重回投資事業。

  那時的我成為「孤鷹」,以科羅拉多的語法來說,孤鷹是指獨自營業、住在山巔且用電子郵件、快遞與客戶聯繫的獨立顧問(如果長久以後,我們還是繼續從事這個行業,就會被稱為「禿鷹」)。當時我為機構投資人提供艱深的數學諮詢,主題包括動態資產配置、以選擇權和期貨規避風險、資產-負債建模與建立最適投資組合等。

  另外,我也編寫了一個衡量投資績效與選擇資金經理人的電腦系統。這套系統先後被很多投資公司採用,包括賀頓(E. F. Hutton)到雷曼兄弟(Shearson Lehman)、美國運通到美邦(Smith Barney)等公司,另外添惠(Dean Witter)、花旗和很多大公司也都曾用過這套系統。那時,我又有機會使用有關許多投資帳戶績效的龐大專利資料庫,而我也再次針對這些資料進行研究,看看專業經理人是否真能恆久打敗市場,其績效是否真的可預測;但答案再度令人失望──他們做不到。

  每次回到投資領域,我都會試著留下很多時間來從事我認為更重要的其他活動──主要是非營利領域的活動。

  最後,在1990年代中期,我和別人共同創立了一個新的投資顧問公司:洛克伍德金融集團。我們試著為投資人提供更有用的協助,堅持完全以事實為本。但在整個產業憑藉著謊言而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們的決心終究逐漸瓦解。到最後,這個公司在2002年9月以高價賣給紐約銀行,也就是由亞歷山大.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所創設的大型紐約銀行。

  不久後,我在很短暫的期間內連續目睹了幾件不可思議的投資蠢行(稍後將會詳細說明),而且犯下這些蠢行的全都是一些非常聰明的人。於是,我決心寫這本書。本書所傳達的並非全新的訊息,以前也有很多人曾針對這個主題寫了不少書,但是這些書的影響力似乎還是不夠。如果本書訴諸暴戾,那是因為其他方法都已不管用,因為投資產業為了以極端不合理高價銷售他們的產品而撒下的漫天大謊,依舊沒有被拆穿。

  相較於35年前我還在貝克公司服務時,現在這個謊言(「付很高的費用給專業投資服務業者是值得的」)更加盛行。從當時迄今,這個領域並沒有什麼長進,只有在以下這個方面持續有進步:設計更完美且更賺錢的謊言來剝削客戶。

  現在我偶爾還是會去參加一些有關投資理論和運作方式的演講,令人不敢相信的是,那麼多年來,演講的內容竟然沒有什麼改變。現在這類演講內容依舊充斥著和以前一樣難以理解且被過度簡化的數學。整個概念依舊是以一些樂觀的假設為出發點,完全不理會所有事證。這些樂觀的假設是:「很多投資專家天生就有打敗市場的能力,我們有辦法及早發掘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並藉由他們的技術獲益,所以花錢請他們幫忙一定值得。」

  本書將利用許多有趣甚至可笑的經驗∕單一例證、簡單解釋各種理論與提供許多證據的方式來釐清事實真相,讓你們了解什麼是「投資界的漫天大謊」、投資產業是用什麼方式推銷這些謊言,同時教大家如何避免這些謊言的傷害。

  首先,我將說明說謊有多麼容易(即使並非蓄意),以及外界是多麼輕易相信這些謊言。在這當中,業界所要做的,不過就是持續聘用很多行銷與業務人員來圓這些謊而已。接下來,我將一一說明以下主題:這個謊言讓我們付出多高的代價、投資產業如何以竄改後的統計數字來傳達這個謊言、真正的事實是什麼、事實如何在銷售流程中遭到扭曲,以及如何避免相信謊言,做出正確的決定等。

  市面上也有其他書籍是以這些主題為題材,但這是第一本由數學家所寫的。本書不僅將陳述內行人對投資產業的知識,也會以高深的數學專長來揭發這個大謊言腐敗但極端智慧的基礎。我將揭發整個投資產業所宣稱的「精密技術」和「精密數學」的真相,也將說明該產業利用這些金玉其外的宣言來銷售其高價服務的做法不僅荒謬、沒有意義,而且很諷刺。

  而對我來說,這本書(終於)讓我有機會好好運用我在投資領域所學到的經驗。
目錄
top

自序 創造最理想的財富成長率
前言 請告訴我,這是「真實」的世界嗎?

第一部:你究竟付了多少冤枉錢?

1.麥芒鎮女士與專家
2.令人瞠目結舌的投資顧問成本
3.最高極限:避險基金
4.稅金將再剝你一層皮
5.為什麼要把金屑給已經很有錢的人

第二部:你得到的報酬為何這麼少

6.為何投資專家無法預測市場
7.投資顧問與經理人的難堪失敗
8.市場瞬息萬變
9.資金經理人宣稱:「吸我們品牌的煙可以防癌」
10.無所事事的貪婪之手利用大量資料從事邪惡的工作
11.諾貝爾獎得獎理論的簡單法則
12.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13.他們是投資天才?還是光憑運氣?

第三部:他們用什麼方式向你推銷

14.有效說辭推銷「投資界的漫天大謊」
15.投資人如何欺騙自己
16.避險基金的運作模式與推銷方式
17.投資諮詢師和資金經理人用什麼方式向機構投資人推銷
18.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美妙與醜惡
19.商業道德的現代滑坡謬誤

後語 投資理財新十誡
附錄 投資理財小百科


~~~~~~~~~~~~~~~~~~~~~~~~~~~~~~~~~~~~~~~~~~~~~~~~~~~~~~~~~~~~~~~~~~~~~~~~~~~~~
買點是等出來的、利潤是抱出來的、賣點是捨出來的
~~~~~~~~~~~~~~~~~~~~~~~~~~~~~~~~~~~~~~~~~~~~~~~~~~~~~~~~~~~~~~~~~~~~~~~~~~~~~
財務透明且獲利佳、經營者能力及操守沒問題
~~~~~~~~~~~~~~~~~~~~~~~~~~~~~~~~~~~~~~~~~~~~~~~~~~~~~~~~~~~~~~~~~~~~~~~~~~~~~
Risk comes from not knowing what you’re doing.
Warren Buffett
風險來自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華倫 巴菲特

You're right not because others agree with you, but because your facts are right.
Warren Buffett
你是對的,不因其他人同意你的看法,而是你掌握的事實是對的。
華倫 巴菲特
~~~~~~~~~~~~~~~~~~~~~~~~~~~~~~~~~~~~~~~~~~~~~~~~~~~~~~~~~~~~~~~~~~~~~~~~~~~~~

驢髒投資團隊

青筋大師 之

『中藥的投資筆記』。

我翻開第一面,內容讓我極度震驚
......

聽到別人說,出五張
轉述給別人聽,出十張
下鄉訪查寫報告,每趟出五十張
週刊上推薦一次,出百張
上社長節目報明牌,出五百張
讓同事知道自己要加碼,全數出清
回覆文章

回到「綜合討論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