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派英雄主義鋼琴家的最後傳人 Vladimir Horowitz

除了不可違反善良風俗之外,閒聊、八卦都可以在這PO文章閒聊。
貼貓圖或秀愛貓也貼這裡。
不知道貼哪裡也可以貼這裡。 也可以發問任何狗狗貓貓的問題
發文不貼圖,此風不可長。

版主: Faye大薇拔

回覆文章
brucehsu
會跑會跳
文章: 77
註冊時間: 2009-05-06, 00:40
聯繫:

浪漫派英雄主義鋼琴家的最後傳人 Vladimir Horowitz

文章 brucehsu »

鋼琴我只聽這位彈 ~ Vladimir Horowitz

Horowitz plays Carmen Fantasi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nla_5zr ... re=related

李雲迪....朗朗.....不每天練個十數小時, 恐怕一輩子都追不上...Horowitz.

Horowitz 彈琴的精準及感情是無洩可及, 曾有人說 : 很多鋼琴家把彈錯的部份, 都可以再編成一手曲子.

有人曾開玩笑說...聽 Horowitz 彷彿告訴我們上帝的存在.
派了 Horowitz 彈琴給我們聽.

bruce

Horowitz 離開祖國(俄羅斯)50後首度回去的現場演奏
Horowitz plays SchumannTraumerei in Moscow
http://youtube.com/watch?v=qq7ncjhSqtk

我覺得是 Horowitz 式的月光(貝多芬)
Vladimir Horowitz plays Moonlight Sonata 3º movement
http://youtube.com/watch?v=ZUoI8nHeuJk

史上最堅難的鋼琴協奏曲....Horowitz彈無人能出其左'右
連拉赫曼尼諾夫( Rachmaninoff )都說:這首曲目就交給 Horowitz 彈, 自己不彈了..不知是羨慕還是忌度.
Rachmaninoff - Piano Concerto no. 3 Horowitz- Mehta 1978 1º movemen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6u1ejeRzd0

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No.3 ( Rachmaninoff - Piano Concerto no. 3 )
偉大的絕望

一位美國太太纏住拉赫曼尼諾夫,問他這個曲子是怎麼寫出來的,這老頭疲憊地從椅子上站起來,俯下一米九的身子說:“為了25盧布!”

拉赫曼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是由一個非常俄羅斯化的古代歌謠引出,任何一個接觸過普希金的詩歌或托爾斯泰的小說的人——哪怕他從來未曾聽過拉赫曼尼諾夫,像這樣溫柔、充滿冥想的歌曲旋律,使人不禁陷入沉謐之境,宛如俄羅斯牧笛升起在夏日鄉村的蒼穹、一望無際的平靜草原。隨著樂曲的發展,在第二、第三樂章許多不安的因素加了進來,歌唱的鋼琴變成了沉思的鋼琴……隨著銅管樂器嚴厲的行進,鋼琴變成了一把沉重的鐵錘,所有的激昂、憤怒、不安、恐懼、失望、抗掙和悲愴的情緒捶打著聽眾的感覺...

在 Shine “閃亮的風采”這部電影裏,年輕鋼琴家David Helfgott在比賽時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彈完整個人昏到在鋼琴上,最後罹患精神分裂症。電影為了戲劇張力當然會誇張情緒;但在大師級的作品中,拉赫曼尼諾夫作品的難度是眾所周知的。學鋼琴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印象:不要輕易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其難度可見一斑。

David Helfgott(1947-)出生於澳洲的墨爾苯(Melbourne),生長於一個波蘭猶太人的家庭,自小便跟父親習琴,亦獲得不少的獎項。1966年往英國皇家音樂院留學。他的教授形容他是25年來最有天份的學生。

David Helfgott...後來有來台灣演出.

Horowitz的巨星風采

霍洛維茲 
曾經有人開過玩笑說某某演奏家彈錯的音可以在編一首曲子
但是這種錯誤絕對不會發生在指法精準的Horowitz身上
說到Horowitz的指法
可是跌破了所有鋼琴老師的眼鏡
貼在鍵盤上看似肌肉僵硬的雙手
卻不斷的彈奏出震撼的旋律
Horowitz不同於時下一些演奏者將激情展現在自己的臉上
Horowitz激情展現在自己的雙手上
他曾獨得葛萊美獎23座獎項
亦是繼李斯特後唯一的鋼琴英雄主義代表

簡歷
1904年10月1日出生於烏克蘭基輔,Horowitz早年跟隨母親與Sergei Tarnovsky學習鋼琴。
1925年以前都在蘇聯各地巡迴。
1926年首度赴國外(柏林)演出,以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扣動了聽眾的心弦。
他在1939年定居美國後隨即於1942年成為美國公民,和拉赫曼尼諾夫的私交更是持續到拉赫曼尼諾夫逝世為止。

Horowitz曾有三度退隱,
分別是1935到38年,1953至1965年以及1980年代初期。
1989年11月5日這位鋼琴演奏的傳奇巨星在紐約與世長辭。
霍洛維茲 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
世界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俄國鋼琴家

生平概略

霍洛維滋1904年10月1日出生於俄國基輔,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鋼琴家。四歲便由媽媽啟蒙開始學鋼琴。平時除了一般課業外,他常與同學一起玩各式各樣的音樂,聯彈﹑室內樂﹑歌劇﹑交響樂,接觸各式音樂。

原本,霍洛維茲想成為一位作曲家。1920年他於基輔音樂院畢業時,俄國大革命野火燃燒到基輔,富裕的家庭被視為資本階級而被破壞殆盡; 他開始以開演奏會來賺錢貼補家用。起初,他的音樂會並不受到大家的注意,觀眾席幾乎是空的; 後來情況漸漸好轉,有半場的觀眾; 漸漸 知名度打開, 所到之處受到許多愛樂者的欣賞。 有一年的冬天,他光在列寧格勒就舉行23場音樂會,彈了200多首曲子,俊秀的外表,加上演奏時的強烈震撼力,在列寧格勒成為無人不知的風雲人物。樂迷瘋狂的程度,可媲美當今的偶像歌手;有八名少女更組成 "綠衣團"跟著他到處巡迴。

1924年,經紀人Alexander Merovitch 看中他,想介紹他到歐洲表演。1925申請出國不准,他的父親於是想出以要到德國科隆拜Schnabel 為申請的理由,因而獲准。如此一出國境,整整六十年才光榮回國。

在德國開了幾場叫好不叫做的音樂會; 一次機會,由於一知名女鋼琴家突然昏倒,臨時找他代打,在沒有排演的情況下,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受到觀眾的高度讚賞與注意。

霍洛維茲被稱為拉赫曼尼諾夫作品的最佳詮釋者。他有幾次機會演奏給當時已頗有名氣的拉赫曼尼諾夫聽,他曾經形容說'' 他把整首曲子吞下去了''。

1932年,指揮暴君托斯卡尼尼決定啟用霍洛維茲,與紐約愛樂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皇帝'' 。 音樂會結束的餐會中他認識了未來的伴侶---托斯卡尼尼的女兒溫達。他們於1933年聖誕節前夕宣佈結婚,也轉變了他的一生。溫達終身扮演著霍洛維茲的伴侶﹑侍從﹑和第一線的樂評,直至1989年霍洛維茲去世為止。

第一次退隱 由於托斯卡尼尼﹑溫達的嚴厲督促與壓力,1936年,他毅然決定退隱潛修,去加深自己音樂內在的表達方式。1939年,於法國東山再起。

第二次退隱 1953年2月25日在卡內基廳舉行獨奏會後,又宣佈無限期的退出舞台,但錄音繼續。十二年的退隱生活,一方面為了回復身心健康;同時也為了靜下心,重新思考,建立自己的風格。他閱讀了許多書籍,重新研究音色觸鍵,追求更高層次的境界。在此段期間,他並沒有放棄錄音,哥倫比亞公司(CBS)為方便他錄音,於1962年,在他家架設一套完整的錄音設備,只要他想要錄音,可自己操控,或撥一通電話,錄音技術人員馬上到。

1965年3月19日記者會中,宣佈霍洛維茲將於5月9日重返闊別12年的舞台。這場音樂會一掃過去樂迷的疑念,鋼琴美聲歌唱的迷人音色變化決不是靠錄音的技巧。

第三次退隱 1968年為了滿足各地樂迷,親自策劃一場在卡內基廳電視現場轉播演奏會。之後,又因健康因素,第三度隱退。1974年第三度復出演奏會。這場音樂會,連遠在歐洲的卡拉揚也前來聆聽,此時霍洛維茲的音樂呈現非常個人主觀的詮釋方式。晚期的霍洛維茲,彈奏的音樂常被冠上太自由古怪,他的詮釋常出乎意料,和一般我們認定或聽到的版本不同,呈現給我們完全不同的音樂思想。

1968年後半,他已很少公開演奏,但家庭錄音仍照常。1989年11月5日,因心臟衰竭逝世。

三度退出舞台

霍洛維滋為了自己音樂的更上一層樓,呈現給樂迷更豐富的音樂,三度放棄他大好的事業,潛心研究練習,這是一般演奏者很難辦到的。 的確,在他退隱又再重返,每次都有對音樂更深層的表現。他在不同時期常彈奏相同的曲目,錄音紀錄他每段時期對樂曲思考的改變,我們可從不同時期的錄音看到一個演奏家的成長。
 

彈鋼琴的動作

現在坊間很容易便可以買到霍洛維茲的音樂會錄影; 銀幕上的霍洛維茲永遠上身沒什麼大動作或搖動,利用大腦控制兩隻手,做出變化多端的音色,沒有任何誇張多餘的動作。和現今許多''演音樂的"音樂家(及表情豐富﹑動作誇張,音樂聽起來平淡無奇)相反。音樂是用來聽的不是用來觀賞的,是不???
 

未曾參加過比賽的鋼琴家

霍洛維茲一生未曾參加過鋼琴比賽,他覺得比賽根本不是音樂家參與的活動; 一個音樂家應走出自己的路,比賽只會扼殺這種行為。 一個音樂家應不斷鞭策自己練習,不斷的進步。 這或許可以提供許多學音樂的老師家長﹑學生思考--- ''比賽'' 只是鞭策學生練琴﹑更進步,得獎與否並不那麼重要。一個鋼琴家的好壞,並不一定以比賽得獎為依規,波哥雷利奇是另一個成功的例子。
 

史坦威鋼琴的愛用者

霍洛維茲到任何地方演奏,均帶著自己的鋼琴,這是眾所皆知的事情。 他有五台史坦威鋼琴,分別是 CD186﹑ CD314 503﹑ CD223﹑ CD75﹑ CD443 (全由史坦威鋼琴免費提供),他最喜歡的一台是CD314 503。史坦威鋼琴並提供一個專屬調音師Franz Mohr給他. Mohr為他調音20餘年,霍洛維茲非常信賴他,Mohr沒空替他調音,他寧可取消演出。霍洛維茲對鋼琴的觸鍵﹑音色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有個人的喜好; 他要求鍵盤重量比一般輕,弱音踏板也需仔細處理過。
 

敏銳的耳朵

霍洛維茲非常在意音樂廳的音響效果。 每到一個新的演出場地,對於鋼琴應擺在舞台的哪一個位置,他亦要求嚴格; 總是要不斷的試驗,並查看舞台的各不為所有會影響音響的物體,找到他認為最適當的位置。因而,卡內基音樂廳舞台地板上有一個標有''霍洛維茲的螺絲孔'' 的字樣。 也因為有如此敏銳的耳朵,霍洛維茲才能製造出如此豐富多變的音色。
 

曾在曼尼斯音樂院 Mannes College of Music 任教

由於演出繁忙,脾氣急烈暴躁,沒有耐心指導學生,在他一生中正式成為他的門下子弟的只有六人,且都只是短暫的指導。我意外發現,不熱中教學的他,居然曾經在曼尼斯音樂院任教。


霍洛維茲(名鋼琴家) http://pianogarden.myweb.hinet.net/new_page_19.htm
決不要模仿,更不要怕彈錯。任一作品不該以相同的方式彈,我彈奏同一首曲子會因不同的演出場地﹑心情而以不同的方式奏出,所以一直新鮮。
有時候,五分鐘的小曲要比一小時的大曲含有更多的音樂成分。


Horowitz in Moscow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 ... arch_type=
聽 Horowitz in Moscow 這片. 細聽霍洛維茲彈的每一個音符, 不管是強或弱, 長音或斷奏, 每一個音符都是恰如其份的完美, 感覺好像在故宮欣賞一件磁器, 那種白色底, 籃色花紋的, 然後燈光從上面照下來, 讓磁器呈現半透明的圓潤光澤.

霍洛維茲二十幾歲離開當時的蘇聯, 出國的名義是要短期巡迴演奏. 當時他就已經出名到連海關的官員都認識他, 還拍肩膀叫他要 "人在曹營心在漢". 那知年輕氣盛的霍洛維茲早就恨死了蘇聯, 已經準備不回來了, 後來也的確都沒有回去的意願. 直到老的差不多了, 想法也改變了, 於是在八十幾歲時回到故土, 並且在莫斯科開了一次演奏會, 就是這片 錄音.


霍洛維茲出生於1903年10月1日,今年2003年是他的百歲冥誕。

霍洛維茲曾經獨得23座葛萊美獎,是自李斯特以來浪漫派英雄主義的最後一個傳人,以他的超級技巧,以及沒有人可模仿,猶如電光火石般的演奏風采,霍洛維茲帶來了一股橫掃廿世紀的革命性音樂狂潮!

霍洛維茲,他是廿世紀鋼琴界唯一的傳奇巨星,也被稱為「浪漫派英雄主義的最後傳人」,「霍洛維茲在莫斯科音樂會」是霍洛維茲在23歲離開祖國俄國61年後,第一次回到俄國開音樂會的現場,這場音樂會有的錄音與錄影,後來發行時,銷售成績立刻打破古典唱片有史以來的銷售記錄,被稱為「二十世紀音樂界的一顆原子彈」。

這場「霍洛維茲在莫斯科音樂會」在俄國唯一有的宣傳是只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牆外一張小小的公告紙,上面寫著「霍洛維茲將於此演出一場音樂會」。

一張小小的告示,卻在整個莫斯科引發有如被電電到般的喜悅和興奮。所有看到、沒看到那張告示,或只是聽到這件事的人,口耳相傳,光是霍洛維茲要來開音樂會的消息對他們來說就是永生難忘。

1986年4月20日,星期天下午4點,霍洛維茲一樣步上舞台,一個他久違了的舞台,對著台下音樂會還沒開始,就已經如痴如醉的觀眾揮手致意,獻上一個飛吻,再加上他著名的笑容,開始了這場傳奇的音樂會。這場音樂會,從一開始,許多人眼中就是含著眼淚在聽霍洛維茲的演奏,對在場聆聽的人來說,永遠不會忘記霍洛維茲走上台時心中的快樂,這是他們人生中一段永遠特殊的珍藏記憶。

對於這場音樂會的成功,第二天紐約時報的以頭版頭條報導的標題是「霍洛維茲在莫斯科,喝采與淚水」,他也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更不提唱片及錄影帶的狂賣,霍洛維茲的旋風,從1928年開始吹襲全世界,到這時到達了最高頂點。
回覆文章

回到「綜合討論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